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当前我市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就业面临突出问题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2日 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来源: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统筹推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工作部署会议,作出了“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农牧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相继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实施方案、创业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安置和社保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就业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基本情况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2020年,我市生源毕业生3679人,实际回我市报到登记674人(返乡率18.3%),其中:博士生1名、研究生31名、本科生463名、大专生179名。586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86.9%。除少数毕业生出国、升学、服务基层、考录到行政事业单位外,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就业,约占总就业人数的85%以上。总体上看在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但数据也显示我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外流现象较严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市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我市通过各类渠道帮助2682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提升就业能力。其中:事业单位797人、企业1163人、基层志愿者210人、中小企业人才储备151人、自主创业115人、就业见习134人、创业培训112人。按就业单位类别看,行政事业单位352人、国有企业114人、基层项目88人、民营企业440人、个体经营175人、灵活就业236人、自主创业23人、其他形式就业25人、升学出国入伍132人。去年,自治区人社厅反馈我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757人,其中:海勃湾区1002人、海南区267人、乌达区488人。实现就业1594人,就业率90.7%。

(二)农牧民工就业情况

我市农民工群体主要外来务工人员。2004年,乌海市政府率先在自治区推行城乡一体化改革,是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从2006年起,已实行单一户籍制度管理。对外来务工的农牧民工实行与我市居民相同的的劳动力管理制度和统一的就业服务,为外来农牧民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满足了全市各类企业的用工需求,有效补充了我市对劳动力的结构性需求。

2020年8月以来,我市围绕我市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输入地、人员构成等情况,分别对海勃湾、乌达、海南三个工业园区企业进行了用工调查。共调查企业150家,企业总用工人数为33550人,其中乌海本地12414人,占比为37%,阿拉善、巴彦淖尔、乌兰察布等区内盟市为9394人,占比28%;甘肃、宁夏等其他省份为11742人,约占比35%。其中,农民工21136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方面

一是就业岗位供求矛盾突出。由于乌海是一个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为主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产业发展不够充分,产业链条短,要求高校毕业生专业性强、就业面较窄,同时城市规模偏小,致使人才需求数量有限,即使有机会就业也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就业困难大。在我市相关产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仅为4%。

二是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毕业生就业愿望过高和择业定位不够准确,据调查发现,95%的各项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好环境、高报酬,主要考虑有保障、收入高的单位,将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单位排除在外。一部分毕业生一味追求政党机关、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民营、合资等中小型企业就业,没有认识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也是实现人生抱负的重要途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另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信心不足,受当前疫情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毕业生创业意愿不够强烈,创业行业范围狭窄,同时对创业政策了解不多,缺乏资金和有效政策支持,专业技能单一、没有合适创业项目等因素都制约着毕业生自主创业,致使毕业生自主创业率极低。

三是就业服务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受服务意识和协调机制的影响,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基层就业引导力度要加大、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待加强等。基层人力资源市场由于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影响需进一步完善功能,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共同开展工作的协调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

(二)农牧民工方面

农牧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与我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调查统计的农民工共计21136人,其中,初中及以上学历的为5707人,占农民工总数的约27%,初中以下学历为15429人,占工人总数的63%。园区内企业总数为150家,其中,化工类企业105家,占企业总数的70%,农民工用工总数为14700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9.5%。农民工中,男性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5%,40岁以上职工占农民工总数的90%以上。企业中,从事危化特种作业操作工占职工总数的20%,须持证上岗,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接受教育的能力差,取得证书困难,对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影响突出。

三、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就业工作协调机制。要从大就业层面,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挥下,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税务、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就业指导、服务资源,实现统一领导和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既能部署协调,又能监督检查,更能决策处理,改变主管部门单打独唱的局面,真正形成有职有责有权的协调机制。

(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人才就业网络平台的功能作用,积极开展毕业生供求信息整理、储存、发布业务。通过互联网使高校、企业、政府实现有效对接,继续加大人力资源网络市场建设,完善“乌海人才网”服务功能,实现与自治区招聘会云服务平台资源共享,使求职、招聘实现远程化,为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覆盖广泛、信息通畅、快捷高效、服务优质的网络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其次大力推广“互联网+就业服务”的工作模式,整合各类资源,为广大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搭建供需对接服务平台,提供更多岗位和求职信息,同时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各类招聘会。

(三)充分利用重大项目促进就业。2021年,我市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将投资上马,各区各部门要以项目发展为契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非公企业、中小企业就业。着力做好企业走访调研、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以及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对接工作。一是摸清需求底数。对重点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及龙头企业直接上门走访调查,其它企业发放人才需求调查信息表的方式,对全市企业的毕业生需求总量、需求专业、急需人员、需求趋势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摸底。二是摸清就业意愿。全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工作,运用科学的方法,精心设计内容,全方位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和就业意愿。三是实施有效对接。在做好走访调研和就业意愿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将免费为有意愿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召开专场招聘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等方式,将企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意愿进行有效对接。

(四)加强培训指导提高毕业生、农民工就业能力。一是加大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积极借助自治区和我市的创业优惠政策,实实在在地扶持一批想创业、能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带动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我市有关促进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营造全社会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积极创业的良好氛围。依托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为创业大学生免费提供创业指导,安排专职人员为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免费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二是加快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发挥见习基地的引导作用,通过见习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稳步开展,促进供需见面,帮助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尽快实现就业。三是对农牧民工,按其就业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协调培训机构针对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规律,合理安排授课时间。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